|
9.湿,有寒湿、湿热,有在表、在里,有在上、鄙人之分,但都必需以湿為主,寒热只属兼證,居隶属职位地方。如若热胜于湿,寒胜于湿,則不在湿證痛風藥,范畴。必需明辨其主次,這是診断中的一個關頭的地方。
10.痰證,要分辨寒热虚實。热痰黄而渴,溺赤,用竹沥、胆星有用。若病弥留之喉間痰鸣者,忌之。此属虚痰、寒痰之属,因三焦火衰,土崩水泛而至,《醫學從眾录中風篇曾論及,可参阅之。
11.太阳頭痛大部門為後頭部痛苦悲伤,但按照临床,也有前頭部痛者,由于太阳經脉起于目内眦,上额交巅也,但必需具备發烧恶寒、項强脉浮等方能准确,由于這是伤風風寒的表證。
12.阳虚兼外感風寒者,宜用麻黄附仔细辛汤治之。但要斟酌混合的主次,是阳虚為主稍感風寒呢,仍是外感為主稍兼阳虚。前者附子多用,麻黄用量宜少;後者,則按麻黄附仔细辛汤原比例用之。如病情稍久,可改用麻黄附子甘草汤,需要時還须参加人参。以是临床必需仔细领會阐發,方能用之安妥。
13.循衣摸床,撮空理線,也属于肝風内動之范畴,有實有虚,從全身證候、舌苔脉象综合阐發,實者宜下,虚者巨细定風珠之類可選用。
14.亡阳有二,一種為亡阳厥逆,一種為阳气飞越。亡阳惊狂,卧起不安者,属于後者。這類阳气飞越,以阴虚不克不及潜阳者為多見,临床見症,必需有脉数、喜冷之阴虚征象,如属下寒迫阳上越者,必需從現實證候上體驗才對。
15.腹浑身重,難以轉侧,有属湿者,也有属热者。如阳明篇内白虎汤證,即有腹浑身重難以轉侧,必需综合舌苔脉象及全身症状阐發,才能診断無误。
16.吐衄為热伤阳络而至,但热须辨實热、虚热。如忽然病發者,體结實者,脉象有力者,夏日之時發者等,多為實热,症見舌苔黄、苦、便秘等,便為确据。另外一種,久病者,或热病以後期者,脉虚数者,或素有阴虚环境者,即應以虚火論治。
17.升阳之藥,何時可用呢?如带證、崩漏、腹泻日久,致使清阳下陷者。又治頭部之病,用升阳藥的機遇多,但腦充血者忌用。用藥方面,都要捉住它的顺應證和忌讳證,才有掌控。
18.喘無善證。喘之陈發者,以虚證為多。
19.费绳甫有一治胃火郁结之案,甚佳,當仔细留心领會。临床上碰到吐冷沫之症,固然應以寒断之,美白產品,可問題在于用温藥而更盛,此時又不克不及用苦寒,以是滋胃阴以清胃火,實属良法。但咱們不克不及由于有此案而猜疑吐冷沫之症。起頭用藥寒热乱投,常致影响今後用藥,以是起頭用藥不宜太乱,用量不宜過大,便是這個事理,當注重之。
20.消化性溃疡,一般應采纳芍藥甘草汤加減醫治。曾治一例,因其遇冷即發,用芍藥甘草附子汤好轉。以是,临證用藥,不克不及拘于常法,而應仔细辨證。
21.曾治一西醫認為是麻木性肠阻塞之病人,經診為虚寒夹實之證,交融黄龙、温脾、大承气之意,一剂即減輕。再診,右脉稍有力,左脉沉,此為兼有郁结,再加香附,一剂則阻塞征象根基消除。
22.痢疾初起兼發烧,多為表热,葛根等為必用之藥。曾治一小孩,9岁,患爆發型痢疾,因兼表热,赐與葛根芩連汤加银花、連翘,一剂即热退。一般如系热痢、白痢,用白虎汤,赤痢用白頭翁汤(不兼表證)加減。便涩的加大黄以疏浚之,亦為治痢之要則。
23.凡泻證,泻前即痛,泻後痛止者,此為有夹實的現象,治宜补中寓泻。如系胃苓汤證,亦须少参加大黄、枳實方可。
24.曾遇一例再障血虚,审其證系肝气郁结,用逍遥散治之好轉。凡遇再障血虚,應從肝、脾、肾三個方面辨治。如脾的方面,血為水谷之精气,由脾胃所化生,若脾胃伤,何故生?但致使脾胃受伤不克不及生血的缘由又是甚麼,必要進一步辨識,找准這個缘由,便可治好。上述從肝論治用逍遥散,仅系一個方面。
25.曾治一失眠患者,多時不愈,診之發明下腹部有压痛,斟酌為瘀血,用桃仁、赤芍、枣仁、茯神等,予数剂,顯著好轉。此失眠即因為瘀血而至也。
26.痹證昼輕夜重者,阴邪在阴分也。遇風雨阴暗而甚者,此阴邪犯阳分之證也。得暖遇热而甚者,此湿热伤阴之火證也。體重者,為感湿之着痹證也。用散風除湿之行痹方而不效者,属寒湿之證。把柄發红,按之仍热,為風化為热之證也。
27.痹證,其在皮脉者易治,在筋骨者難已。五痹日久入脏,其人中虚者,難治多死;五痹日久,不見五脏痹之症状者,為脏實不受邪,易治。
28.痹證大略知痛知痒者易治,不痛不仁者難醫。入脏者死,流連于筋骨之間者,痛久難愈,留于皮肤之間者易治。
29.虚劳须分阳虚與阴虚,其配合點為冷汗、脉数、經闭、咳嗽等症,眼科,分歧點為阳虚畏寒,不喜热饮,阴虚畏热,干渴,喜饮,當分辨清晰。
30.数脉有虚有热,数而無力為虚,虚劳之證脉皆数,此中数而有热象為阴虚,数而無热象為气虚。临證遇数脉,宜详辨之。
31.大脉属虚(大虚有盛候),當連系病史及临床見症加以阐發,如属热盛者,即白虎汤證的一壁,當不難識别。這類脉象,老年患者占多数,或久病以後亦可見到,非論阳虚、阴虚都有,尤當细加辨之。
32.真武汤,用治喘證、咳嗽、气短、心脏病等,辨證着眼點在于有水气而属寒性者,用之即效。本方為治阳虚不克不及化水而設,虚者應加人参,临床如見浮肿不得卧,小便晦气,畏凉喜热,皆可用之。
33.乌梅丸證之特性即上热下寒,如發明吐逆蛔虫,心中痛热,气上冲胸,并有腹泻,即属此證,仔细领會,不難辨識。久痢之寒热混合者,亦可用之。曾治一胆道蛔虫症,療效很好,但必需合适上述證候特性,才會有用。
34.伤寒論小建中汤小柴胡汤條,阳脉涩,阴脉弦,法當腹中急痛者,先予小建中汤,不瘥者,小柴胡汤主之。這两種證候常易混同,示人以腹痛胀之證候,须先分清這两個方面,前者属于虚寒,後者属于肝气不舒,即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藥之意,非叫人先用小建中试之,尔後再用小柴胡也。
35.补中益气汤治中气下陷變生诸貓鬚草,證,問題在于甚麼是中气下陷,咱們若何去辨識它?只有辨清是中气下陷,用之才效。如临床見到久泻、久痢、脱肛、子宫脱垂、胃下垂、崩漏不止、白带日久而多、小便多而频等,均可起首斟酌是不是中气下陷,再审其全身症状,必有疲倦懒言,多汗,气短,脉虚,或大而無力,則不難辨識。 |
|